找到相关内容411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和谐襄盛世 慈悲渡众生——西南名刹重庆华岩寺发展纪实

    着手,透过现实的迷雾,探索心灵的脉络,最终体悟世界的真如妙理,拯救众生,改善社会,圆满人生。佛教树立的慈悲,有助于人类确立理想的人生价值取向。个性张扬且符合社会共同道德认同,能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,... 中国佛网报道 2007年8月22日《人民政协报》第4817期报道了西南名刹重庆华岩寺发展纪实,全文如下: 和谐襄盛世 慈悲渡众生 ——...

    重庆华岩寺

    |华岩寺发展纪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8/13100113748.html
  • 佛语功德

    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之教法。或者,于贪心重者宣说不净观;于嗔心重者宣说慈悲;于痴心重者宣说缘起,诸如此类,皆为佛语相称而转之功德。   《宝性论》说:“如是广阔慈悲云,普降八支圣道雨,由合众生分类处,遂成种种异解味。”从佛陀广阔的慈悲云聚中,普降具有八支圣道之妙雨,因契合众生的界、根机、意乐等差别,故成三乘等不同教法。   六、佛语普利众生之功德:   论云:“能生智者喜,能增中者慧,能摧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佛|功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7535234639.html
  • 僧伽和佛的弟子

    道品。37道品中基本修习的是四念处观(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),在修四念处观之前,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,即不净观、慈悲、因缘、界分别和数息。总之,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,这里不...是怎样的呢?  答:根据佛的制度,一个比丘应当过着清净而俭约的生活,严格遵守不杀、不盗、不淫(包括在俗家的妻子)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饮酒及非时食(过午不食)、不涂香装饰、不自歌舞也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73139102.html
  • 如何建设和谐的社会

    以“不净观”对治“贪欲”、以“慈悲”对治“恚”、以“缘起”对治“愚痴”、以“念佛”对治“妄想”,以“数息”对治“散乱”。  此外,僧团是“六和敬”的组织,“六和敬”就是最好的管理法。例如,“...管理”,都是讲究“制度管理”,也就是一般强调有组织、有系统、有计划、有目标的企业管理;然而在佛教里,除了重视组织、制度,佛教尤其有一套另类的管理办法,也就是以慈悲、赞美、鼓励来代替制度与规矩的“柔性...

    星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3339320.html
  • 从学佛角度看显密--奉归真兄命而写

    高明,但难学。不是所有人都上来就能学无住的。退而求其次,最常见的是替换法学相应:让行人学会操控自己心与另外的境相应来代替这个串习深厚的人境。显教里这类方法相当多,如净土的想念佛,慈悲,般舟三昧等。而...许多菩萨都有寂静、愤怒两种相,如文殊菩萨是寂静相,大威德金刚是同一菩萨的愤怒相。寂静相表空性智慧,愤怒相表慈悲方便。空性智慧与慈悲方便本来不二,分开来讲,就是空性智慧为本,慈悲方便为用。密教中有很多用法...

    越尘居士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5039868.html
  •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

    慈悲。当念我与众生,本皆平等,有何彼此分别。慈者,推己及人,与以快乐也。若我身心,愿得种种快乐,如寒时得衣,饥时得食,劳倦时得休息之类。应发慈心,推广此等快乐,及于我之亲爱。修习既久,应推及疏远之人,更进而推及向所怨憎之人。怨亲平等,了无分别,方谓大慈。悲者,悲悯众生种种苦恼,我为拔除之也。亦对亲疏怨憎了无分别,方谓大悲。如此常常观察,瞋恚之病自然消除。是为对治瞋恚修慈悲。   ㈢愚痴者应修...

    蒋维乔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5344807.html
  •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(3)

    感到难过,这原因也许是英文对慈悲的定义,中文定议是否也如此呢?慈悲并不是为别人感到难过,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,这种心境是没有任何的分别区别,没有任何偏颇的意见,所以叫作“慈悲”,心中平等的见解就愈强,所以由此可知慈悲也是修静观的方法,因为我们愈修慈悲感觉到外面的一切都是平等的。我很强烈的建议大家,希望大家多修慈悲。在大乘中,慈悲和空性几乎一直是同时谈到的,我不知道各位是否了解到为什么大乘同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1444859.html
  • 大乘“慈悲”观念与孟子“恻隐之心”之比较

    慈悲,是以轮回思想为其背景的,轮回思想指出生命充满了痛苦,而且这痛苦不只是一生一世的事,而是无始以来生命的本质即是如此,个体生命只要仍在轮回之中,痛苦就会一直持续。面对如此巨大而恒久的痛苦,佛教的慈  页127  悲便不可能只关心人类而已,也不仅只关怀现世的众生,而是轮回于三界的一切众生,都被视为应该慈悲对待的对象。因此大乘的慈悲,要由以“众生”为缘,进而以“法”为缘,甚至是毋需任何因缘的(以空...

    郭朝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5446196.html
  • “皆大欢喜”最高的管理境界

    很多,其中“五停心观”即是五个治心的方法。  所谓“五停心观”就是以“不净观”对治“食欲”、以“慈悲”对治“嗔恚”、以“慈起”对治“愚痴”,以“念佛”对治“妄想”、以“数息”对治“散乱”。  ...有目标的企业管理;然而在佛教里,除了重视组织、制度,佛教尤其是一套另类的管理办法,也就是以慈悲、赞美鼓励来代替制度与规定的“柔性管理”。  所谓“柔性管理”,世间上刚硬的东西不一定坚固有力,有时柔软的...

    星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30351129.html
  • 试论佛教“平等慈悲”理念的现世价值

    的基本原则,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伦理。平等是指对他人、对其他生物的尊重;慈悲是对他人、对其他生物的关怀。平等是慈悲的思想基础,慈悲是平等的道德体现。  (一)平等平等与差别相对举,是无差别的意思。远在...。这都表现了佛教平等意义的广泛性、普遍性和神圣性。  (二)慈悲与平等原则密切相关,佛教还提倡大慈大悲、普度一切众生的博爱精神。佛教在缘起、平等的理念基础上,认为在宇宙生态大环流中,一切众生可能曾经...

    陈冠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4452205.html